- new大美新疆之行,体验奇台魅...
- new谋赛云媒体信息中心2024年...
- new与众不同的火锅料理,来自...
- new乘风筑梦,赢在龙年--皓元...
- new科研创新、食安共享|俊伦...
- new扮靓金色田园,渝北隆仁村...
- new巴味轩打造龙兴和合家园品...
- new远光师门管理人陈远光:匠...
- new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全...
- new薪火传承,桃李天下——20...
- new老四川:那汤那肉背后的故...
- new渝北·烟台·威海结缘 考...
当前位置:首页 > 重庆餐饮 > 半年吃了30多家小面 《嘿!小面》在央视播出受追捧
半年吃了30多家小面 《嘿!小面》在央视播出受追捧
作者:张宇 来源:重庆商报 时间:2013-11-25
《嘿!小面》的拍摄花絮照
“一碗小面,它的麻辣鲜香里,搅拌着一个城市的生活作料;它的热气蒸腾里,上演着无数重庆人跌宕起伏的一生。”前晚,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《嘿!小面》不仅挑逗着多数重庆人的味蕾,还让全国观众领略了重庆人的麻辣故事。其实,这部纪录片的编导曾磊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,在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,他也道出了拍摄过程中幕后的故事:“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想去探究重庆人对小面奇特的爱好。”
拍摄轨迹
商报评出的“小面50强”成线索
尽管从小吃着重庆的小面长大,但是在曾磊看来,小面在重庆流行却很“奇怪”,“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城市,却拥有全国最多的面馆,重庆为什么会选择以小面开始每天的生活,什么会与小面结下这样独特感情?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去探索这一原因。”曾磊说,今年春节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朋友,得到投资后再找来7个朋友,历时半年拍摄出这部纪录片。
正如片中讲的那样,商报发起的“小面50强”评选活动,一直在曾磊脑海中挥之不去。他透露,该片的拍摄也是以商报评出的“小面50强”为轨迹。此外,他还通过朋友、网友甚至出租车司机,极力挖掘重庆人与小面的故事。曾磊表示,拍摄取材的主要角度并不是小面的味道,而是把镜头对准重庆人与小面的渊源,以及小面背后的人文故事。其中,曾磊找到了小面达人“123台灯”,把所有线索串联起来。曾磊笑称,“拍摄组共跟着‘123台灯’吃了30多家小面,‘123台灯’每半天就要吃六碗小面。”
制作难点
既重庆化又不让外地观众突兀
《嘿!小面》在全国播出,让不少重庆人都有一种自豪感,不少网友表示,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本身的质量,还跟央视这一播出平台有关。在曾磊看来,这恰恰成为这部纪录片的难题,“把地方美食放到全国的平台上播出,导演必须要把握好度,过分重庆化,往往使外地观众觉得突兀。”他表示,拍摄期间,自己一直在思考用怎么样的表现形式让全国观众产生共鸣。虽然片中保留了一些重庆话对白,但曾磊还是选择了用普通话的配音,并极力用准确的语言去解释什么是“提黄”、“多青”、“干溜”这样的小面暗语。此外,在剪片时,他也痛心地删掉了很多重庆的民间语术,使得该片欣赏起来更加全国化。
拍摄过程中,为了真实展现小面文化,曾磊往往天不亮出门,跟着面摊老板一起开工,“比如‘板凳面’凌晨4点半就开门,我就要在那个时候去,记录老板烧水、洗菜的细节。晚上12点后,也要守着吃完火锅再吃小面的食客,非常辛苦。”
拍摄遗憾
片长48分钟太短
希望能再拍下去
尽管《嘿!小面》受到了网友们极大的关注,但是曾磊表示,因为只有短短48分钟的时长,很多故事都无法在片中展现,“片中只讲了8个面摊的故事,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没有播出来。”此外,由于制作周期的束缚,有很多关于小面的素材并未被记录下来,曾磊透露,在万州拍摄“程凉面”时他就发现,其凉面中奇特地加入了芥末,这种味道使人吃一口下肚顿时眼、鼻一涌,但是因为季节原因,老板种植的芥末并未到收成时节,不得不放弃。在后期制作时,曾磊接到的一个朋友的电话,“他从小在一家小面馆吃面,一直吃了几十年,面馆老板娘也从老太婆变成了她的孙女。”他表示,朋友在电话里讲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,但由于片子已经制作完成,所以也放弃了。
对于会不会有续集来弥补这些遗憾,曾磊卖起了关子,“目前还没有这些打算,不过我很希望把小面的故事再拍下去。”
相关新闻
《嘿!小面》
与“舌尖1”千丝万缕
《嘿!小面》播出后,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疯狂的关注,不少网友认为,该片与之前热播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有着相似之处。昨日,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,曾磊也袒露了该片与“舌尖”千丝万缕的关系,“起初“舌尖1”的编导来重庆拍摄,我就建议他们能拍拍重庆小面,但后来没被采纳,我就萌生了自己拍摄的念头。”对于两者比较,曾磊认为两部片有相似也有不同,“相似在于都是通过民间美食及其制作过程,展现当地人的人生故事;不同的地方在于“舌尖1”制作更精细,他们可以用1年时间,把同一食材从云南拍到新疆,这个是我们做不到的地方。”(据重庆商报2013.11.23)